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在职场上总是有求必应,但当你需要支持时却感到孤立无援,心中积压着愤怒,却只能默默忍受;
在家庭琐事中忙忙碌碌,却感到满腹牢骚,找不到释放的出口;
在人际交往中,即使自己的界限被触碰,也选择忍气吞声,避免与他人产生摩擦。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掩饰自己的情感,以为只要忍耐,再深的委屈也会随时间淡去;无论多大的愤怒,最终都会慢慢消散。
然而,事实往往是,抑制情感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疲惫,感到精疲力尽。


知名心理学家劳伦斯·豪威尔斯,在《情绪说明书》里写道:
“出现情绪问题,原因并不在于情绪本身,而出自我们的反应。”
劳伦斯说,很多人活得疲惫,往往是因为盲目对抗情绪,导致自身遭到了反噬。
以为忍一时风平浪静,殊不知,咽下的情绪就像河道的淤泥,日积月累,迟早会堵塞内心。
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和情绪相处的能力。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能让你摆脱拧巴和内耗,解锁更轻松自洽的人生。

在追寻快乐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不慎跌入情绪的迷宫。
网络上曾有这样一个调查:在忧郁之际,你是选择向他人倾诉,还是将其深藏心底?
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抑制那些不悦的情绪,认为它们是负面的、令人尴尬的存在。
然而,《情绪说明书》一书却揭示了负面情绪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消极。
例如,愤怒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力量,帮助我们捍卫自己的权利;恐惧则能够让我们警觉到潜在的危险,为我们的大脑提供预警信号。
如果我们总是压抑自己的感受,情绪可能会在重压之下爆发,亮起警示的红灯。
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工作狂”梅茜的故事。
最近,梅茜所在的公司出现了一个晋升的机会。
作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她本以为这次晋升是囊中之物。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晋升机会却被一位年轻后辈抢先获得了。
梅茜感到困惑不解,自己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即便没有显著的成就,也应有相应的认可。
领导为何会将这一职位授予一个资历尚浅的新人?
她心中充满了愤怒,但由于种种顾虑,她不敢直面领导,只能将这份不满深藏心底。
时间一长,梅茜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之中,她觉得领导和同事们都不再看重自己。
她开始对工作产生抵触,频繁出错,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的迹象。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像梅茜一样,在遭遇不公时,宁愿隐藏自己的愤怒,也不愿意直面冲突。
但那些未能释放的情绪,就像心中的毒瘤,越是试图压抑,越是悄然滋长。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称为“情绪陷阱”:
当一个人处于极度沮丧的状态时,往往会放大消极的念头,从而陷入更深的消沉,落入情绪的陷阱。
最消耗人心的生活方式,莫过于刻意回避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将所有情绪囚禁。
那些默默承受的委屈,那些隐忍的苦楚,终将汇聚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你所有的幸福感。


在《情绪说明书》一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位名叫妮可拉的女士的故事。
妮可拉对工作的执着追求让她在同事们懈怠时倍感压力。她的心中充满了不平,却因羞于表达而默默承担了所有工作。
在家中,妮可拉将工作中的不满转化为对家人的怒火,稍有不满便爆发。她的丈夫因无法忍受她的暴躁态度而考虑离婚。
面对家庭的紧张局势,妮可拉开始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尽力扮演一个稳定的母亲角色,照顾孩子的日常。然而,她的内心却因生活的琐碎而备受折磨。
随着时间的推移,妮可拉感到越来越沮丧。她的面容总是带着忧郁,感觉被周围的人压榨,家庭和工作关系也变得紧张。
她意识到,一味的忍耐并没有减轻她的困扰,反而加剧了内心的消耗。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不发脾气似乎可以避免问题。但实际上,隐藏情绪并不能消除愤怒,最初的问题依然存在。
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就像暗中的箭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心灵上留下伤痕。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曾说:“理解你的愤怒,是触及其核心的第一步。”
学会直面和排解情绪,是避免陷入痛苦深渊的关键。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从小就被教导要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男人。成年后,他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以为关闭情绪的大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他的焦虑和抑郁。直到他参加了一个心理小组,情况才有所改变。
在小组中,斯科特与成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以至于他宁愿留在小组中,也不愿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培训师注意到了斯科特的异常,鼓励他通过击打枕头来释放内心的不满。起初,斯科特觉得这个动作很荒谬,坚称自己并不生气。
培训师坚持说:“不,你在生气,想象这个枕头就是让你愤怒的源头,击打它。”
斯科特在抗议中提高了声音:“我没有生气,我只是厌倦了工作,不是生气!”
随着他击打枕头的力度越来越大,他突然感到一阵悲伤,泪水涌出:“我太累了,我疲惫了30多年,正是因为压抑了这么久,我才如此厌倦。”
斯科特的泪水如泉涌般落下,他在枕头上痛哭了半小时。当他平静下来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有一句话说:“每一次情感的宣泄,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疗愈。”
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一颗充满愤怒和不满的心,就像一个装满沸水的锅,越是压抑,越是会被蒸汽顶得响个不停。
与其隐藏自己的感受,不如坦诚地表达内心。
表达你的委屈和不满,让人了解你的想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向人展示你的界限。
为情绪找到一个出口,不让它在心中积聚和郁结,你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情,享受舒适的生活。


如果你也在情绪的海洋中挣扎,渴望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的三点智慧,希望能为你提供指引。


书中揭示,人脑由原始的爬虫类脑和进化的理性脑组成。愤怒、恐惧、厌恶等情绪,往往由爬虫类脑触发,它们是快速而本能的反应。而深思熟虑、判断和决策,则由理性脑掌控。当情绪风暴来袭,理性之光可能会暂时熄灭。作者建议,在愤怒之际,不妨暂停片刻,深呼吸,或散步以转移注意力,让理性的光芒重新照亮心灵,从而更清晰地理解情绪,解决问题。


回想那些愤怒的时刻,我们是否总是固守在那些令人不悦的细节上,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作者指出,愤怒时,我们的视野往往会变得狭窄,如同透过一根管子看世界。当我们专注于琐碎之事,就容易陷入过度思考,进而自我消耗。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复杂,是我们的过度解读导致了内心的纠结。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区分现实与想象,避免无谓的焦虑。


在愤怒面前,人们往往选择压抑或爆发。但作者提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应对策略。这种魄力要求我们在情绪的释放与克制之间找到平衡,勇于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减轻内心的压力,还能够以更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
正如金庸所言:“生活中,总有无数纷扰之事,若心有千千结,只会迷失方向。”放下心中的放大镜,我们才能避免被积压的情绪拖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