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讲不出话,对着手机能聊一天

收藏
911
丛非从
发表于2019-08-28
#职场# #恐慌# #深入解析#
面对面讲不出话,对着手机能聊一天

 

社交对你来说是享受么?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社交,但却有很多人渴望却做不到。尤其是在:陌生社交中、心动的异性面前、遭遇权威的时候、谈话陷入沉默的时候、需要麻烦别人帮忙的时候等。

不知道你怎样理解内向。我们把无法享受社交、甚至无法正常社交的群体暂时称为内向者。外向者能享受社交,内向者却很难享受。作为一个内向者,不知道你是否经常有这样的处境:与人交往的时候,很难主动发起话题。

内向者心里明明点着一团火,一团能燃烧宇宙的火,就是硬生生地熄灭在自己心里,打了一万次鼓也爆发不出来,然后磨磨叽叽等着别人主动。有时候哪怕就是问个路,也不好意思。想了解下某人,想麻烦下别人,都各种不好意思。更不用说搭讪等高级动作了。

外向者就不一样了,初次见面,在主动说话上,他们能毫无压力即使开启了话题,也很容易找不到话接。


内向者各种尴尬癌晚期。一遇沉默就慌张,接不好对方的话就紧张。对大脑进行了一万遍全盘搜索,就是搜不出该说点什么。恨不得把手里的纸团揉碎,手指掐出血来,手机划出个动来。

外向者则说话像永动机,即使知道不多,也总能有话聊。虽然能侃这个特点不是每次都让人舒服,但这个能力还是让人羡慕

好不容易有话说了,身体也放松不下来。

内向者站在别人面前,整个就是就是一钢板,杵在那。胖一点的话就是个树墩墩在那,纹丝不动。

而外向者能大胆表现自己,看起来很轻松自在,在人前十分放得开,唱歌跳舞开玩笑,不是有多专业,而是让人感觉很舒服。

对于别人的否定、拒绝、不友善,能发挥的就只有敏感了。

内向者支支吾吾好不容易提出个要求来,表现了下自己。别人稍微一个不善意的回应,哐当一声,玻璃心就碎了。对于别人的拒绝之类的简直毫无还手之力。然后就回避社交了。

外向者则没有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否定、拒绝。人家拒绝他,他就敢调侃人家你这人怎么这么小气嘛。先不管他们是不是装的,这个本事能装出来已经够强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内向者跟外向者当然有各自的优势,但不是每个内向者都能时刻喜欢自己的内向。既然有的人渴望从内向变到外向,心理工作者就应该去给他们找到一个方向,而不仅是说服他们:接纳,内向也挺好的。

 

1自动假设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自动产生大量的想法,自动对当下情境进行假设与判断,以对自己接下来的行为进行评估与指导,这些想法被称为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在我们大脑里大量发生着,如果我们不去刻意留意,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在熟悉的、安全的人面前,所有人都会很外向,很放得开,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差异并不显著。在不熟悉、不安全的情境里,内向者与外向者的自动思维差异就开始呈现出来。

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在交往前,看到对面的人,对他人进行了自动假设。在他人做出反应后,对他人的反应进行了自动解释。


与人交往前,内向者的假设是:我的存在不值得引起他的注意的,他有自己的世界,他的注意力、兴趣点不会在我身上的,我的存在对他是无所谓的,不被他欢迎的,此刻我主动说话会打扰到他,我这么打扰他,他可能会生气,他可能会不喜欢我这样的人,我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他认识我的优点,对于我的要求他可能会拒绝·····

而外向者的假设则相反:跟别人说话是件小事,不会给他带来打扰,即使我有点打扰到他,他不会太介意,这么个小忙,又不损失什么,他一定会愿意帮我的,即使他拒绝了我,他一定也是特殊情况,真实的我是被他接受的,所以我可以表现真实的我,他有作为一个正常人具有基本的耐心、宽容与承受能力……

内向者会把他人无意识地想象成一个冷漠的、不欢迎我的、对别人没兴趣的、严厉的、毫无宽容心的、不喜欢被打扰的、会拒绝我的、对我们0忍受的人。在别人面前,内向者会把自己感知为卑微的,不重要的、不起眼的、不优秀的、不被欢迎的人。

而外向者则会把他人无意识地想象成一个热情的、主动的、喜欢与人交往的、喜欢帮助别人的、有一定基础宽容心的、有一定承受能力的、能为自己负责的人。在别人面前,外向者相信自己的重要、平等、值得别人认识。

内向者对他人的假设是敌意的,外向者对他人的假设是善意的。

这两者不同的假设,就会推动人做出不同的初步反应。让内向者不敢也不愿去主动跟人说话,让外向者敢于并能轻松去主动发起话题。

实际上他人到底是怎么样子的,除非我们得到了足够的确认,否则我们无从得知。尤其是对于陌生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此刻的状态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对于我们不了解他人的部分,我们就会通过经验来想象,通过想象来填补。

 

2自动解释

当我们做出第一步的时候,他人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互动。他人可能是冷漠的,也可能是热情的。这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再次根据经验来判断。

对于他人的冷漠:

这和内向者的认知是一致的。他的解释就是:这样很正常,没什么的,人本来就是这样的。我就是不够好不重要,所以别人才对我没兴趣。因为内向者早有心理准备,他们并不意外,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看法。内向者会把他人的冷漠和挑剔当成常态,是自己不够好的必然结果。

外向者则会认知失调,他假设的他人热情并没有发生。这时候外向者就会通过调整认知来实现认知平衡,他们会自动化完成对他人的解释:他此刻冷漠一定是因为他心情不好,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这个人是不是太腼腆了不好意思啊,这个人是不是有病啊,装什么装啊,这个人怎么这样啊。他会选择原谅或愤。因为外向者会把这个人的冷漠当成是对方的问题,非常态的个例。

对于他人的热情:


内向者会显得有些局促不安、非常不适应,有些紧张。这跟他们预想的不一样,他们认知失调了,这种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他们就会自动进行解释:这次是特殊情况,这个人对我好的有点过。自己就会紧张,想着该怎么表现好点、对人家好点以补偿人家对自己的好。

而外向者会觉得,别人对你热情才得是常态,理所当然。你也同样对人家就好了,大家都是正常人。

所以实际上真实的他人是怎样的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假设对方,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跟他人互动,就是这两步:

1.自动假设。人们会自动把不熟悉的他人想象成一种样子。

2.自动解释。即使对方不是这样的,人们会自动替他们解释为什么不是这样,以与自己原来的认知和谐。而不是修改自己的认知,看到真实的对方。

只有两个人进行大量互动,不熟悉的他人变熟悉了,人们才开始渐渐修改自己的认知,原来他是这样的人,原来他真的是喜欢我的或不喜欢我的。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假设仍未改变,只是改变了对这一个人的认知而已。在遇到下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他们依然像原来一样。

 

3经验决定想法

内向者和外向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假设呢?人们对他人的假设认知,来自于自己的经验。

对人影响最大最深的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小时候面对的爸爸妈妈是这样的:

对自己很冷漠的,没有兴趣,觉得工作、家务什么的都比自己重要,不愿意多陪自己,不喜欢自己,更喜欢别人家的小孩,觉得自己不够好,经常嫌弃自己,讨好自己,对自己不耐烦。每当自己让他们不舒服了,准数落顿,对自己的错误、冒犯几乎0容忍。

那么小孩子就会内化一个敌意、严厉与冷漠的客体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这个客体就会成为小孩子长大后与人交往的假设模板,当他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在未了解别人之前,就先把这形象投射给别人。然后自动退缩了。


如果爸爸妈妈给了小孩子很多支持、宽容与接纳,能原谅并接受他不够好,能主动发现并看到他们,能在需要的时候被热情回应,小孩子就会内化一个好的客体到潜意识里。他长大后,就会自动假设别人都是好的,能够主动出击。

因此,内向者与外向者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在童年内化了不同的客体。内向者内化了一个对自己都不在乎、不重视、不友善的敌意客体。外向者内化了一个平等、宽容、尊重、和谐的善意客体。

敌意假设他人,可以让我们在被伤害之前保护好自己,但是也错过了很多温暖。善意假设他人,会让我们在遇到拒绝与挫败的时候变得受伤,但也收获了很多温暖。这两种假设,诱发别人对自己不同的态度,让两种人生路差异性越来越大。

你活成什么样子,别人怎么对你,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4调整自己

至于怎样调整自己就很简单了:

修改自己的童年认知。小时候爸爸妈妈是你的全世界,你没有机会深入接触别人。但是长大后,你要知道,这个世界虽然有冷漠,但没你想的那么冷漠。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对你有兴趣,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你的要求,但没你想的那么不堪。虽然你不是特别优秀,有很多地方都不怎么样,但你也不是你自我感觉的那么差劲。你没有你想的那么不配引起别人的注意。

更简单的说就是不要理想化别人学会看得起自己

 


评论
比优尚
s式的风格
01-10 19:59
回复
虾北鼻
还是网恋好
11-12 12:27
回复
更多热文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 QQ:1457797371
手机应用
比优心理app下载
APP下载
比优心理微信服务号
公众号关注
商务合作
swhz@biyouxinli.com
联系我们
Tel:0571-5628 1905
Address: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丹枫路399号
物联网产业孵化器3号楼9-10楼
服务协议
关于
2018 浙江连信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803844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