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想家么

收藏
245
BetterYou
发表于2019-08-30
#家庭# #认知普及#
你还会,想家么

我心里住着一个从未打开的行李箱


“我住在北方

难得这些天许多雨水

夜晚听见窗外的雨声

让我想起了南方

想起从前待在南方

许多那里的气息

许多那里的颜色

不知觉心已经轻轻飞起”


这首歌来源于一张名为《黄金时代》的唱片,碰巧与王小波的著作同名。在那部小说当中,曾有过这样一句流传很久的话。


“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事实上,在社会变迁的大幕下,我们大多数人的21岁,早已不在故乡,而被目标挟裹来到另外的城市。有人安之若素,从此不辨他乡与故乡;有人惶乱迷惘,在一切繁忙的空隙中选择回乡。但不论你是身经百战还是惨绿青年,总会在某一个瞬间回忆起生活过的家。


我第一次恋爱在那里,不知她现在怎样


家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英文中尚且有house,home与family共同承担背后的丰富含义,而在汉语中,“家”指一个特定的场所,一个空间与时间的集合体,一类特殊的人际联系,还有……一种情感归属。


而恋家(attachment to home)则是人们对于家的一种依恋情结。许多研究者都愿意将它归为地点依恋(place attachment)中的一种,强调的是人与特定场所之间存在的情感纽带与联结。恋家的具体表现则是人们会倾向于与家保持接近的状态,待在家里的时候就会感到舒适与安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是匮乏需求的重要元素,因此背井离乡的人们往往会对家有更深厚的眷恋。


和其他种类的依恋关系一样,恋家的表现形式与类型不止一种。而我们与家的关系也类似于咿呀学语的婴儿与抚养者,不断从中获取归属与慰藉,回过头看看它,就能有勇气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


我的灵魂和身体隔了大半个国家


“对我而言每天晚上能吃到妈妈煮好的白米饭比什么都重要。回老家的感觉很踏实,就像冬天把厚厚的袜子塞进秋裤里。”一位在异乡打拼的人曾经这样分享自己的感受。


Kenny Chow和 Mick Healey曾经针对离开家乡读大学的大一学生展开了一项研究,其中记录了这些正处于生活状态过渡期的人们的真实感受。


脱节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离家和短途旅行不同,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其实我们已经听见了一段来自未来的欢迎辞。小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到自我概念的转变,我们在理智上深知自己即将踏上另一段生活,但依然忍不住借由恋家向过去的自己伸出手。这种心理让我们在情感体验上希望保持与旧有生活模式的联系,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向自己投喂安全感。


混乱感


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之后,我们往往会体验到油然而生的陌生。这种令人不适的陌生破坏了我们与生活场所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与重要他人的联系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削减,彰显过的自我价值与引以为傲的经历都因为见证者从生活中试图抽身离去而有所褪色。因此,来到陌生环境的人常常会因为失去了这些记号而感到同一性的混乱,甚至是自我的迷失,进而无比渴盼回归熟悉的家。


掀开心里的行李箱


适度的恋家心理使我们的情感丰沛涌动,而过度的恋家则会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于处于向全新生活模式过渡的人而言,沉溺于对过往生活的怀缅会导致适应不良,进而阻碍长远发展,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转变信念与态度


离家固然意味着告别熟悉的环境与亲密的人,但也同样代表了无数种可能性的开始。相比于重度恋家的人,那些愿意去不同城市闯荡的人往往将一个新的地点与更多的新朋友、更多的新鲜事物联系在一起,这种开放、乐观的态度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与家的距离——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数字,而是宝贵又与众不同的经历。


结识新的朋友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群陌生人中如果有一位曾经认识的人,即使之前并不亲密,也会这种陌生的情境下迅速熟络起来。面对不熟悉的情境,即便内心反复拉扯着自己想逃回舒适区,也需要努力建立起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网,用全新的社交关系一点点帮助你重新拾回归属感。


不忘老朋友


与家人朋友的适度联系会缓解离家的焦虑,恋家心理,因为即使物已非,这些还在身边的人依然可以充当一个连接现在的你与过去的你的桥梁,从而降低背井离乡所带来的混乱感与脱节感。同时来自熟稔的人的鼓励与安慰是每一个深夜里最合适不过的夜宵伴侣。


未必药到病除,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试图去打开心底的行李箱,试图让自己在这个必须长久居住的地方活得更加舒服一些,比如脱下铠甲,换上睡衣。


在家的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小孩,在某些时候想起来,就会突然委屈地流泪。那里曾经住着我最亲密的家人与最默契的朋友,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与工业气息完全不同的芳香,那里无私地赠予我安全感与归属。


但它终究会成为我们身后逐渐远去的一个符号,从息息相关的陪伴转化为更为深邃的力量来源,熔炼出更为隽永的意义。

此时,我们长大成人。




参考资料:

Chow,K., & Healey, M. (2008). Place attachment and place identity: First-yearundergraduates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university.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8(4), 362-372.

孙月姣. (2014). 硕士生恋家情结的实证研究 (Master's thesis, 南京师范大学).


- END -




评论
更多热文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 QQ:1457797371
手机应用
比优心理app下载
APP下载
比优心理微信服务号
公众号关注
商务合作
swhz@biyouxinli.com
联系我们
Tel:0571-5628 1905
Address: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丹枫路399号
物联网产业孵化器3号楼9-10楼
服务协议
关于
2018 浙江连信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803844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1258号